Strong opinions, weakly held.
我最早听闻「强观点,弱立场」的说法,是来自阮一峰的一期周刊(事实上我写周报的想法也有他的影响)。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其意思是,当你看到一个问题时,你应该通过自己知道的事实——甚至是直觉——推导一个明确的观点出来;然后努力来证否这个观点,若它真的被证否,则可以很轻易地接受新的观点,并反思自己得出原有错误观点的原因,对自己的认知或者推理模型进行纠偏。
我是一个有很多观点的人(highly opinioned)。观点产生的流程大概是如此:首先自己会有一些相信的事实和认可的观点,然后通过逻辑推理获得新的观点。这个过程和数学定理的来源是类似的。可能是因为对数学的喜爱,我特别习惯于这种产生新观点的过程,所以我在看到问题时,脑子里会情不自禁地蹦出观点来。
数学上的事实和推理是严谨的,因此,通过推理论证获得的新定理的正确性是无疑的。然而这个世界远比数学复杂的多,认知偏差和逻辑谬误在有限的生活经验里比比皆是,因此,没有人能保证其观点的绝对正确性。
不过有观点好过没有观点,即便是错误的观点也比唯唯诺诺或者人云亦云好。这就是所谓的强观点——要能够产生清晰且含义明确的观点,且能解释观点产生的原因。前者的意义是明确的——简明扼要地传达观点,而后者的意义则在于剖析、佐证和说服。
我认为我在强观点这一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弱立场方面,我还缺乏认知和行动。
所谓弱立场,就是主观上愿意批判和推翻自己的观点。观点的强弱和正误是两个维度,判断观点正误的方式绝不是看辩论双方谁的声音大,只是强的观点更难被纠正。弱立场的意义在于警示自己这一点。正是因为认知偏差和推理谬误,错误观点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无论观点有多么强烈,一定要在其产生后愿意站到对立面去推翻它,而不是让每一个观点都变成故步自封的枷锁。
不过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一点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和别人拥有相左的强观点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激烈的争论——即时知道应该站在一个弱的立场上,人总是更容易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于是「强观点,弱立场」就容易演变成激烈争论后希望对方放弃观点时的话术,或者放弃自己错误观点后找台阶下的托词。是的,这确实很矛盾,但实际经验就是如此。
该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欢迎和我交流,否则我只能继续阅读、观察和思考,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周周报难产了。
因为想写出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本身也有一个周期性的效率低谷——大概每个月一次吧。加上这次周报内容我也不是很满意——因为这个观点我本身没有想得太清楚,而且自己在实施的时候发现效果也不是特别好,所以周五写作的时候总觉得言不由衷。于是就拖延的厉害。
所以之后周报可能不一定会在开篇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分享,而是直接切入自己一周来的经历与简单的想法——这样对我而言就更加轻松一些,只需要把每天的日记里可以分享的内容集结一下就好了!
上周末发生了非常神奇的事情。周日中午我从政学路威尔仕健身房出来之后,发现一楼 InnoSpace 里有一个分享,于是就溜进去听了一下。结果就被吸引住,直到听完才离开。分享是关于企业团队训练的——大概就是团建一样的活动,但是是关于如何做团建的手段的。我在那之前不觉得团建的活动对于团队来说会有特别的价值,但听完之后这个观点产生了动摇。
分享者通过「即兴表演」的手段,让团队里的同学作为一个个组成成份,随机加入到一个定格的场景中,并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在场景中的形象,来让整体更加具有故事性。比如给定的主题是恐怖电影,第一个加入的同学是一个电视机,第二个加入的同学就可以说:“我是一个从电视机中爬出来的长发贞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再后一个加入的同学可以说:”我是挂在墙上的一张被撕碎的合影。“依此类推。这要求参与者们在即兴的情况下,共同协作来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活动一方面很有趣,你永远想不到下一个加入的同学会多么地有创意的让故事变得更加鲜活,另一方面也很容易找到团队的整体感。非常好玩的是,我作为一个溜进去的外人,踊跃举手走到台上参加了这样的一次「即兴表演」,所以体会更加深刻。
整个事件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巧合性——如果我不是在那天中午去健身,如果不是刚好遇到这个活动,如果不是我那天下午刚好没有安排,我都不会参与到其中去。故而,确定性的寻求固然重要,偶尔的随机游走也许就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这周一个影响很广的事情是 Cyberpunk 2077 的发售——我一个不怎么玩游戏的人都听说了。我觉得不出意外,我大概能活到 2077 年,所以提前在这个游戏中体验一下,等那一年真的到来的时候,就可以做个对比了。
无论你是否承认,电子游戏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在虚拟世界中探索的体验也不比在现实中要差,如果在未来能出现更好的交互技术,带给玩家更沉浸的交互体验,那么游戏世界的潜力是无限的。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