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诚实的思考是一件乐事
February 21, 2021

标题来自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的序言: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生今之世,承诸圣之表章,经群英之辩难,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

我于上周日返回了上海,这周四开始上班,周六继续工作一天作为调休。

固定的轨道发生了一些小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我不再是一个人生活了——我把弟弟带到上海来了。我有一个比我小六岁的亲弟弟,唤作志航。他小时候,我亏欠他很多——常常剥夺他看喜羊羊与灰太郎的权利,利用身体先发育的优势夺过遥控器逼迫他和我一起看 CCTV10 科教频道。他现在读高二了,身强体壮,身高 180,站起来高我一头;膂力过人,我和他扳手腕五秒就会败下阵来。之所以带他到上海来,是希望能尽力辅导一下他功课的学习,并给他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作为哥哥应该承担的责任。

白天我出门去上班,他去家附近的书店学习;然后我下班后去书店找他,再一起回家。其实对我的生活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只是不可避免地得多操一些心。

第二个变化是,我正式开始学日语了!

之前学俄语实在是心有点累,难度有点过高,所以我希望先学一个更简单一点的语言,去积累方法论,等之后再拾起俄语来继续。

我用的教材是《标准日本语》,从初级上册开始。学习方法是这样,首先是在 iOS 上装了一个《新标日语》的 APP,这个 APP 里面有每一课的单词、课文的发音,可以很方便地跟读;另外是在 YouTube 上找到了新东方唐盾的在线日语课程,跟着课程一起上。

教材的使用方式是,对于每一课,首先是跟着发音学习单词和课文,我会使用 Shadowing 的技巧,让自己的发音尽量地接近录音;然后是阅读语法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造句的练习;再然后是完成课后的联系和单词的默写。这三个步骤中,只有最后一个需要案前的工作,其他两个都可以在地铁上下班中完成,所以实际上不会占用我太多时间。

我之前看某个 TED 演讲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大概是和 atomic habits 相关的,即你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变,而是每天一些小举措,通过时间的积累以复利的效应产生巨大的变化。故事是说,讲者改变了上下班路上无所事事的状态,而是删掉了自己 iPods 所有的音乐,换成了德语的课程音频,然后上下班路上就专心听课程——八个月后,他学完了这套课程,然后在休假的 16 天,专门去德国上了进阶的高强度语言培训班,对自己通勤路上所学进行巩固和提高,然后他就掌握了这门语言。随后他带妻子孩子去德国旅游,他在她们面前秀了全程——而妻子孩子都觉得非常神奇,完全不知道他怎么突然就会了德语。

我也觉得很神奇,因此希望实践一番。

不过,语言的学习其实是我蓄谋已久的。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你的语言就是你的认知。我们难以想象甚至根本无法描述我们语言之外的东西,就像陈嘉映在《何为良好生活》中说到

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有些行为和心理,没有语言就不会有——就像有些战术是没有电子通信设备就无法有的——譬如辩解、说服、为万世师表的雄心、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内疚、迫害异端。

因此,学习语言是扩大自己认知的必经之路,而学习多门语言的原因在于,有很多词汇、表达所指涉的事物、体验、感情或是想法,其精确与微妙只存在于特定语言之中,是无法翻译的。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其实相当于打开了新的世界,拥有了第二人生。

第二个原因来源于一篇我早年读过的文章,讲的是一位学术型多语者的语言学习经历,他说到

我喜欢和优秀的人打交道。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只有从另一个优秀的人身上才能看到自己究竟有多优秀。人世间有各色各样的优秀,而我相信,我的这些多语者学友都可算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平摊下来,恐怕万人之中也难得其一。虽然一路也算有不少的同行者来来去去,但是,我还是想告诉有意踏上这条路的后辈:语言学习自始至终都是一桩极其孤独的事,没有人可以代你记一个单词,没有人可以与你换一天班,替你努力一分钟,初学时的新鲜感转瞬即逝,接下来你要面对的就是无止境的枯燥与重复。 在这一点上我倒是不介意别人说多语者是天才。多语者的天才就在于他们默默地熬过了常人无法逾越的怠惰,对枯燥然而显然有意义的事甘之如饴。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哪怕不学语言,做其他事也一样能鹤立鸡群。

我相信,语言学习是一件可能枯燥但显然有意义的事情,能经受语言学习的训练,这个过程会给人带来蜕变。

这个视频就是一例。


输入

这周做了两次饭,全听的 ux coffee 的 podcast

这期节目的嘉宾郎启旭从小成长在外婆家的鸟叫虫鸣之间。后来,启旭来到城市生活、读书和工作。他的成长轨迹和我们的很多嘉宾很像,十来岁的时候,开始学电脑、读《大众软件》,在大学里试过创业,毕业之后在大公司做过产品经理。那时候,连启旭自己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怀念的外婆家的声音,会重新回到他的生命里,成为他跟世界连接的一种形式。

七年前,我(夏梅杰)认识了当时正在考虑从传媒转到设计行业的杨一。七年时间辗转而过,我见证了杨一的高速成长,今天的他成为了微博顶流博主,我们也在谷歌成了同事。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和杨一聊了聊他走上设计道路的种种机缘巧合、那 3500 多条微博背后的故事 、以及今年他刚刚经历的绝望后又峰回路转的人生体验。

2020 年,第一批 90 后 30 岁了,这期节目的主人公柳毅(61)正是这一批人。 五年前,在阿里工作了几年的 61 看上了离公司园区步行 5 分钟的一套房子。在准备给房子交定金那天,61 和朋友的一次不经意的闲聊,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年多以后,创业失败的 61 回到家,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开发之旅。银行卡里渐渐变少的余额让 61 最终决定接受投资,他把自己的团队从一个人扩充到了六个人,然而意外却再次降临——他的核心产品突然被苹果应用商店下架了…… 61 说:「每次和原来阿里的朋友喝酒,他们都问我『你从阿里离职几年了?』现在一算都要五年了。我觉得他们意思是,『五年了你怎么还只有这样?』……但是我觉得又怎样,未来我肯定可以做得更好的。虽然未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更好,但是我还有未来。」


最近又有了一些关于输入管理的新的思考,可惜这周内容已经有点长了,那就之后再说 :)

下周开始工作上会有更多的事情,某个在我头上的事项时间有点紧张了,所以我会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准备好迎接挑战啦!

这周周记的内容和标题有点脱节,但是我很喜欢这句话,加上内容引用了书的内容,所以我就不改了。

立一个 flag,希望下周能在周五晚上准时发周报!